網頁

2014-12-19

PLA:B牛吹破A牛皮

 Comment
直到昨天以前,中國網友總是吹牛:1996年美國航母懼怕中國潛艦,所以急忙撤離。
但昨天,PLA為了表揚372潛艦遇海中斷崖 3分鐘搏命,吹大了B牛,不小心卻忘記A高掛半空的大牛皮。



台灣高屏溪出口到巴士水道,與東北角外海水面下的內波 (Internal wave),是很兩個難搞的地方。前者是潛艇的 choke point。後者就是常常無預警沈船還找不到的原因。

http://w3.oc.ntu.edu.tw/chap7/chap7.htm



被稱為是潛艦下水最危險情形的「海中懸崖」,是海水躍層現象的其中之一。據大陸解放軍海軍分析,1996年台海危機,美國派遣的航空母艦曾脫離對峙,研判就是遭遇海水躍層,才進行撤離。

大陸解放軍372艦隊今年遭遇「海中懸崖」而九死一生,最終成功脫離險境。其實,海中懸崖只是眾多「海水躍層」現象的一種,「海水躍層」是指海水中,依據溫度、密度、鹽度、聲速等性質不同,而在垂直方向出現突變的水層。其中上層密度大,下層密度小的水層,海中浮力將由上至下急遽減小,被稱為「海中懸崖」。

鳳凰資訊網解釋,海水躍層有利於潛艦的隱蔽及水下通信,若上層強度較小、深度較深、較穩定持久,會形成不規則的聲波反射,使得躍層之上的聲納系統不易探測到躍層之下的目標,導致反潛作戰困難,因為潛艦在作戰中會盡量尋找海水躍層進行隱蔽

該報導引述大陸海軍的分析,1996年台海危機時,解放軍在台海地區進行海空聯合演習,美國派遣雙航母艦隊前往台灣海峽時,曾突然掉頭脫離對峙區。報導稱,很可能是美國航母遇到海水躍層,發現聲納隔離現象,導致看不清周圍環境和目標才進行撤離的。

海水躍層  maximum gradient layer of Sea water characteristics
是指因溫度、密度、鹽度、聲速等水文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出現不連續劇變的水層。其中,密度斷層若是中上層密度大,下層密度小的狀態,海水浮力將由上至下急劇減小,潛艇遭遇會立即失去浮力,急速掉向海底,俗稱「海中懸崖」。(黃甦俞)

海水樓中樓 (maximum gradient laye:of Sea water characteristics) 海洋中海水溫度、鹽度或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出現急劇變化的水層。它的形成與海區的地理位置、環境和氣候條件等有關。在洋流經過的海域,有時會在不同的深度出現兩個樓中樓,通常稱為雙樓中樓。海水樓中樓的存在,表明上下層海水的性質有較大差異。研究海水樓中樓的變化規律,對潛艇活動、水聲探測和水下通信 等均有重要意義。海水樓中樓主要有:
溫度樓中樓,即海水 溫度垂直梯度,淺海達到或超過02每米, 深海達到005每米的水層。它在海洋中經 常存在,並對鹽度、密度、聲速樓中樓有影響。
鹽度樓中樓,即海水鹽度垂直梯度,淺海達 到或超過0.1%0每米,深海0.01%0每米的水 層,在河口區域或有大量降水、蒸發和融冰 季節的海區,因海水鹽度混合不均勻而產 生。
密度樓中樓,即海水密度垂直梯度,淺海超過0.1千克/3每米、深海超過0.015 千克/3每米的水層。海水密度主要取決於海水的溫度、鹽度和壓力。海水溫度降低、鹽度增高、壓力加大時,密度增大;反之則變小。通常出現在海水混合層、兩種水團交匯和江河淡水流注的水溫、鹽度的突變 處。當密度樓中樓達到一定強度時,潛艇下沉的重量可以等於它所受到的浮力,潛艇可平 穩停坐在密度樓中樓上,形成液體海底。世界各大洋的不同海域和不同深度,都存在這種液體海底,只是強弱不同而已。此外,海水樓中樓的存在還可導致聲速在垂直方向發生突變的聲速樓中樓。海水樓中樓按成因和變化,可分為主樓中樓(亦稱永久樓中樓)、季節性樓中樓和周日樓中樓3類。主樓中樓由大洋環流維持,季節性樓中樓和周日樓中樓由海面上的太陽輻射和海一氣相互作用直接形成。

海水的分層
海洋中的水基本上可分成幾個區:
1.
表層水區-以表層的洋流為主。
2.
中層水區-中層的水區一般是屬於在500公尺到1500公尺深度的水,比較冷,密度比較高,也不像表層的水混合流通的那麼快,變化那麼大。      
3. 中深層水區-中深層的水區一般是從1500公尺到4000公尺之間的水。
4.
底層水區-也就是底層流的流動地區。

中、底層水的流動其實是蠻複雜的,概括性的來講,極區比較寒冷的海水,它的密度會比較高,於是就往下沈,容易形成深層及底層的海水,一般深層的海水多從北極而來,底層的海水則來自南極。另外高緯度的海水,雖然溫度也較低,但沒有極區那麼冷,因此密度也沒有那麼低,就形成了中水層。至於低緯度或赤道附近的水,因為它受熱,地區性的雨量也高,所以密度一般比較低,就形成了表層的海水。

深層海水的移動,可以從南半球流到北半球,或從北半球流到南半球。在整個海洋來講,南北半球的海水因此可以經由底層海水流動而交換它們之間的物質。

海洋洋流的流動,就海洋的生態來講,不管是表層流或者是底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就是漁業資源的共用,許多生活在表層洋流的魚類是不受國界的限制的,譬如在太平洋環流中生活的鮪魚,它在太平洋的 西南部成熟產卵,然後小魚會隨著洋流的飄流回到東部,再經由赤道流,一邊長大,一邊成熟,又回到了太平洋的西南部,所以說不管是在臺灣、日本或美國,任何 一個國家對這種魚的大量捕撈,都會造成其生活史上的傷害,而使其整個漁業資源產生危機。

有很多人認為海是非常大的,它的稀釋能力也是非常大,所以許多污染物可以海拋,海拋在某些情況下的確可行,但是在另外一些情形下,則未必合宜。譬如拋棄一些固體廢棄物,如垃圾,它要是不能夠有效地集中或沈降在海底的特定區域,就會隨著洋流四處的漂散,而污染到其他的區域。

此外,有些我們拋棄在海底的污染物,或許會因為海底地形的變動,地殼的昇降,或者是底層洋流的帶動,經過若干年後,又浮現到人類生活的淺海區域中來,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在沒有辦法確切掌握海拋污染物未來的命運時,不宜海拋的原因。

海水的溫度
在熱帶海域一般海水表面的溫度,約在攝氏30℃左右;在亞熱帶地區,海水表面溫度差不多從28℃到18℃左右;而在溫帶地區,則從20℃到10℃左右;在寒帶地區,差不多從10℃到20℃左右;在極區,差不多在2℃到0℃左右。不過在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深海的地方,有些溫度會低到零下2,這麼低的溫度只出現在南極深海的海底,這裡的海水之所以低於零度下凝固點,還不結冰,是因為在那麼深的地方有非常大的海水壓力,再加上海水鹽分很高,使其冰點將低到0℃以下。

海洋的溫度,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就是垂直的溫度分佈,一般來講:在海洋表面的溫度,差不多50公尺以下到100公尺或150公尺之間,會有一個溫度突然下降的區域,使水溫從差不多15℃或2℃度左右一直降到5℃以下,這個溫度突然降下來的地區就叫做「水溫躍層」。然後這個將5度的溫度就一直保持下去,直到幾百公尺或一、二千公尺的水深一般生物都不喜歡進到水溫躍層以下去,因此在捕魚的技巧上面,水溫躍層也常被利用。譬如使用圍網捕捉洄游魚類時,假設網的深度能夠進入水溫躍層中,那麼這群魚往下麵逃的時候,若碰到水溫躍層,就不會再往下鑽,所以也就不會成為漏網之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