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07-27

莊孝維嗎?只有7位的同意票超過25%門檻

【雙魚之論】
作者問一個基本問題:只有7位過1/4門檻。換言之,24位立委中只有7位可能被罷免(實際上,同意罷免少於不同意)。事後諸葛的說這樣的成績,值不值得發動連署與選舉?以及,有無意義?這當然不是選民要回答的問題,而是發動者。即便補選,DPP還是無法扭轉局面。所以,大哉問是:DPP在搞什麼?

不同意罷免就算0票,也只有7立委過同意門檻,為何這次連「自己人」都不太想出來?   

張進逸Newslense 20250727

我們一直說人民是頭家。那頭家現在關心什麼?對很多意識形態沒那麼強烈的民眾來說,他們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和諧穩定、施政有效率、生活過得下去。當這些基本需求都還沒被滿足時,你跟他們談「反共保台」、「維護憲政」這些上位概念,就像是客人說肚子餓,你卻一直推銷高級紅酒的品酒哲學。

昨晚大罷免結果出爐,雖然結果與一開始根據數據預測有所落差,不過就如同將棋等棋類的好習慣一樣,事後無論輸贏都要對整盤棋局「覆盤」檢討。

覆盤的意義在於,贏棋的人也可能有幾步下的很糟,只是對手失誤更多;輸棋的人也未必步步皆錯,可能是關鍵幾步思慮不周。重點不是結果論只以輸贏為衡量標準,而是誠實檢視每一步的對錯,這樣下次才能提高做對決定的機率。

這次大罷免也是如此。必須先弄清楚一件事,為什麼連自己人都沒全部出來投票?

1. 大罷免要成功的數學題

我們先把情緒放一邊,單純看數字。

很多人把敗因歸咎於反罷方的高投票率,但這可能讓我們忽略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如果我們假設反罷方今天完全不出來投票,每個選區的不同意罷免都是0票的話,結果會是什麼?答案是24位立委中,只有7位的同意票超過25%門檻

這意味著什麼?大罷免的戰略目標是要打破藍白在國會的多數,但就算這7席全部罷免成功,補選想要奇蹟般贏下6席幾乎不可能,民進黨還是湊不到57席的過半門檻。

如果罷團與民進黨傳統支持者沒完全重合,即使是在藍軍優勢區,理應也不該只有那樣的結果。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對手太強,而是連潛在的支持者都沒辦法被充分說服。既然連己方支持者都無法充分說服了,自然就更難說服中間選民,甚至是反罷方的選民。

2. 有無真正回應頭家的訴求

如果我們說人民是頭家,那就要想像一下頭家想要的是什麼。一間公司聘用員工,是要他解決公司關注的問題,不是要他來告訴公司有什麼問題該優先解決。

我想起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的一個故事。有位新進員工寫了份針對公司戰略的「萬言書」,任正非的批覆是「此人如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有,建議辭退。」

這故事很極端,但道理很簡單。公司請你來,是要你解決老闆關心的問題,不是要你教育老闆什麼問題更重要。

回到政治上,我們一直說人民是頭家。那頭家現在關心什麼?對很多意識形態沒那麼強烈的民眾來說,他們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和諧穩定、施政有效率、生活過得下去。當這些基本需求都還沒被滿足時,你跟他們談「反共保台」、「維護憲政」這些上位概念,就像是客人說肚子餓,你卻一直推銷高級紅酒的品酒哲學。

這不是說這些價值不重要,而是優先順序的問題。人們喜歡自己選擇買什麼,不喜歡被推銷,更討厭被強迫推銷。

3. 執政的包袱與中間選民的思維

還有一個現實是,民眾對執政黨的課責永遠比較高。

在野黨佔國會多數,這是去年選舉就知道的事。但很多中間選民會問,那這一年多來,除了譴責在野黨「毀憲亂政」,執政黨為了化解僵局做了什麼努力?有沒有放下身段去溝通協調?有沒有想辦法在夾縫中創造政績?

當民眾感受不到這些努力時,即便他們也不認同在野黨的作為,也不會因此就支持執政黨。更糟糕的是,他們會開始想,如果連基本的和諧穩定、施政效率都做不到,憑什麼相信你能處理「反共保台」這種更複雜的議題?

這時候,中間選民的想法很現實。我選你執政,是要你把事情做好,不然就讓在野黨來試試看。反正在野黨如果也做不好,下次再換掉就是了。選民沒有義務在對施政不夠滿意的前提下,全盤接受執政黨的論述。

4. 溝通變成對內傳教則無效化

當外部溝通碰壁時,最容易發生的就是轉向內部,不斷對自己人傳教,不斷強化既有支持者的信念。但這解決不了問題。

原本就接受這套論述的人,早就接受了。而那些還在觀望的人,他們在聽你講大道理之前,會先問,我所關心的物價、治安、就業問題,什麼時候能改善?這些問題沒得到妥善回應,講再多理想也難以入耳。

更危險的是,在朝野高度對立下,雙方都容易陷入同質化陷阱。你越是只顧著鞏固基本盤,對手也會做同樣的事。結果就是兩邊越來越極端,能代表中間的力量越來越不足夠,這些中間選民最後會傾向把帳算在執政黨頭上。

5. 必須找對正確的藥方

當然,要討好所有人是不可能的,但至少要找對方向。

例如有人說,既然在野黨要普發一萬,那執政黨就發兩萬、三萬,反正財政還撐得住。這就是典型的錯誤處方。日本石破內閣準備普發兩萬日圓,卻還是在參議院慘敗的教訓告訴我們,如果物價高漲、本國人權益受損這些根本問題不解決,發再多錢都沒用。

選民要的不只是短期好處,而是看到你真的在解決問題。就像一個好員工,要先把老闆交代的任務做好,累積足夠信任,才有資格談公司的長遠發展。同樣的,執政黨要先回應民眾的即時需求,才有立場談更宏大的理想。

6. 未來的課題

罷團的努力當然意義重大,它確實讓在野黨也付出了極大代價。但我們也要認清現實,罷團無法直接回應民眾最關心的民生議題,這部分只能靠執政黨。而從投票結果來看,很多潛在支持者的冷感,顯示問題不只是「選區太藍」這麼簡單。

距離縣市長選舉還有一年多,總統大選還有兩年多。但時間不會等人,今天連自己人都不太想出來投票,明天要如何說服中間選民?

這次大罷免的結果,與其說是罷團的失敗,不如說是給執政黨的一份成績單。而這份成績單上寫的不是「在野黨做對了」,而是「你還沒有回答人民真正的問題」。

既然要追求執政,就必須充分重視選民的訴求。當你覺得選民不懂你的理想時,其實是你忽視了選民的聲音。一直說「這次輸了就沒有下次了」,但如果連讓支持者願意出門投票都做不到,那真的會沒有下次。

畢竟,在民主體制下,說服多數人支持你,永遠是繞不開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