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03-23

兩岸史話-台俄軍事科技合作祕辛○中時(2015.03.21) --2/4

中華民國政府本可用以貨易貨的方式大力支持俄羅斯經濟,而從交易中輕易獲得大量先進科技和軍火利益。

中共目前武力投射的能力,不僅對台灣和日本造成絕對威脅,也引起周邊國家不安,此外,對美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安全形勢和「亞太再平衡策略」形成嚴重挑戰。

蘇聯解體時的台北,在參謀總長郝柏村積極推動下,軍方正全力發展飛彈,可惜只有一個「風洞」,研究發展進度受到一定的侷限,與蘇聯大大小小,各種各類風洞多達百餘個,自然沒得比。(風洞是檢查風壓的設備,英文稱為WIND TUNNEL,風洞作用是測試物體在強風中快速移動時,觀察空氣摩擦力產生所造成的溫度上升、用以決定物體發射時冷卻系統設計時參據、是火箭或飛彈設計中測試飛行彈道最重要之步驟和設備、其結構視測試目的和受測試物體大小而相異)。

丁肇中提借將借物
中科院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得到美國的技術支援,於1984年建成了首座大型風洞,這座風洞曾為軍方研製成功「天弓」、「天劍」、「雄風」等導彈起了關鍵作用。隨著國軍研製中程導彈步伐的加快,其原有的風洞已無法滿足試驗需要。當年自製的天弓一號在測試時未達目標前,半途自爆

軍方科技人員,在中科院的導彈研究重鎮,屏東九鵬基地,不管是衝擊試驗、溫度循環測試,日以繼夜探查原因,終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年輕中尉科技軍官,發現係尾部推進器過熱引發自爆墜毀,加以改善,為系統進行升級。郝柏村為保護軍事科技人才,特派直升機自九鵬基地將因辛勞過度,腎臟病發的小中尉,急送台北市台大醫院,優先換腎。

國軍基於實際需要,根據國際戰略環境變化、敵情威脅、國防 財力、發展趨勢以及獲得的可能性,通盤考慮導彈制空戰力後。決接受台大畢業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丁肇中博士建議,向蘇聯借將借物,並由丁先期聯絡。定名為「楚雁」專案的特別行動在極度保密下啟動,希望先以風洞為初步訴求,再進而藉助蘇聯科學家們在飛彈方面的豐富知識和寶貴經驗,以提升自製飛彈戰力。

最重要者,是冀通過第一批志願抵達台灣的蘇聯科學家,引領更多在專門領域中有成就的專家,能絡繹奔來台灣,協助特定研究的發展。「楚雁」專案經時任總統的李登輝核准後,交由中山科學院遴派人選在極端保密下執行。

4位中科院實際參與飛彈研發的人員、和隨行擔任翻譯的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明驥,(曾任文化大學俄語系主任與研究所所長。)在熊德銓中將親自穿梭奔波下辦妥身分轉變,在外國駐華單位配合下,在短短3天時間內飛德國法蘭克福,稍作停留,即轉往莫斯科與6位願意舉家遷台的蘇聯國家科學院科學家們,會談細節,來台協助建立風洞和火箭與飛彈的改良暨研發,每位安家費為美金6萬元,在台月支酬勞新台幣60萬元,免費配給房舍和負擔健保暨子女教育費。

雙方商談甚為融洽,並在蘇聯科學院院長安排陪同下參觀了若干管制森嚴的極重要機密實驗室,和取得多項重要科技文件與檔案,正等待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巨型客貨兩用包機飛莫斯科接載人員及儀器時,突接台北緊急通知:「停止行動,全員撤回。」他們的北國行腳正如深秋在北國未多作停留就飄然而去,拋在身後的不是層層楓紅,而是幾許枯枝禿樹。

11月下旬的莫斯科、已見雪花紛飛,冬日暮風已起,西天一抹落照,血紅一般,冷凝在那裡。從率隊前往的中山科學院副院長宗中將到所有成員,失望的心情可說是由高度興奮的喜悅,一下掉進北地極寒冰窟中。事後了解「楚雁」折翼、功敗垂成,是美國駐莫斯科人員盯上了蘇聯科學家們與中科院的工作派遣小組接觸行動。

楚雁專案未展折翼
李登輝在無法抗拒盟友強大壓力下,只有下達停止執行的命令。曾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丁肇中,在眾多名銜中,包括莫斯科國立大學的名譽博士、和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他領導全球由16個國家及地區參與最大的物理學合作研究案,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的「大型正負電子碰撞機」(LEP)上進行L3實驗,共約600名來自世界各國物理學家投入。

蘇聯科學家們在斷絕赴台路後,接受了中國大陸邀請,與中國科學家們共同為研發航太科學、以及改進飛彈性能而努力,幾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試射東風洲際導彈成功,射程可威脅到美國本土。美國曾公開質疑東風洲際導彈的成功,非由中國科學家獨力所為。各國軍事分析家咸認,東風洲際導彈的成功不能排除蘇聯科學家的參與。對今天中國大陸在導彈和航太工程方面的進展、及軍事發展態勢,確實產生具體作用。


「楚雁」不是任何形式的戰爭,也不是具任何規則的比賽、在智慧折衝和無奈中、仍然有得有失。計畫從開始在極短時間內定案,人員在極短時間內轉換身分、取得簽證,在莫斯科洽談成功後有了極短時間的喜悅和興奮、他們在俄國作極短的停留就揮揮手沒有帶走一片雪花,悄然回台。(待續)

【連續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