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之論】
This article issues a warning: the so-called "Quad" anti-China
security dialogue is merely a mechanism for strategic coordination, not a
treaty obligation implying a warfighting alliance.
Recalling recent remarks by
Can the U.S.-Japan and U.S.-Australia alliances compel Japan and Australia to
take a more proactive role in a Taiwan contingency? Both the U.S.-Japan
Security Treaty and the ANZUS Treaty pertain only to "armed attacks
against any of the parties" and require respon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respective constitutional processes" and notification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These provisions allow for broad discretion and protracted
timelines. Consequently, whether a Taiwan contingency constitutes a trigger for
military intervention remains a matter of significant domestic debate in each
country.
本文提出警訊:所謂的抗中「四方安全對話」QUAD,只是協調戰略的機制,並非具有作戰同盟意味的條約義務。
再回憶近日美國國防部副部長Elbridge Colby逼迫其盟友澳洲和日本更明確地說明其在潛在台海衝突中的角色,可惜所獲得的答案都是模糊的。這代表日本與澳洲的遲疑將給予中共在發動偷襲後與獲得反擊間,一個短則一週,長則一個月寶貴的機會之窗。這段期間合理的情景是,台灣單獨作戰,美國單獨馳援。因此,美國才會設想調動駐韓美軍。
那麼美日、美澳同盟是否足以讓日本與澳洲兩國較為主動介入台海有事?包括美日安保與ANZUS都僅與「對任何締約方的武裝攻擊」有關,但也是「各自按照憲法程序予以對應」與「通知聯合國安理會」而已,可變動範圍很寬廣且曠日廢時。準此,台灣有事是否為出兵前提,在各國內部還有巨大爭議空間。
〈澳洲、紐西蘭和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安全條約〉
1951.09.01
〈美利堅合眾國與日本國之間互相合作與安全保障條約〉
1960.01.19
四方安全對話能否守住台灣防線?
The Diplomat 20250716
美國呼籲四方安全對話對台灣問題做出更明確的承諾,凸顯了四方安全對話面臨的越來越大的壓力,因為台灣問題越來越考驗該組織的團結和戰略目標。
台灣第40屆漢光軍事演習是迄今規模最大的演習,為期十天,模擬中國全面入侵。演習涵蓋兩棲攻擊、聯合部隊協同以及跨領域的廣泛軍民融合。台灣也展示了其增強的嚇阻能力,包括美國提供的HIMARS火箭系統、F-16V戰鬥機以及自主研發的天劍II和天弓III飛彈系統。 2.2萬名預備役軍人的加入標誌著台灣國防動員規模的空前擴大,顯示台灣正日益致力於為衝突做好準備,而不僅僅是嚇阻衝突。
這一轉變是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日益咄咄逼人行為的直接回應。「灰色地帶」脅迫已成為常態。解放軍飛機和海軍越過台灣海峽中線的入侵次數從2022年的565次激增至2024年的3070次以上,平均每天超過8次。光是2025年1月,台灣防空識別區就記錄到248次越過,比2022年1月增加了75%。這些挑釁旨在削弱台灣的防禦,但又不至於越過公開衝突的門檻,這反映了中國長期以來的心理壓力、戰略正常化以及透過疲勞逐漸侵蝕台灣主權的戰略。
台灣不再被動等待外部支持。它正在建構主動且多層次的防禦戰略,以應對未來動盪的局面。這項調整引起了台灣戰略夥伴的關注,尤其是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國:澳洲、印度、日本和美國。
「四方安全對話」最初是一項海上安全倡議,現已發展成為一個更廣泛的印太框架,致力於維護自由、開放和基於規則的區域秩序。然而,台灣問題揭露了該組織的局限性。
與北約不同,四方安全對話並非軍事同盟。然而,台灣局勢的緊迫性引發了關於該組織是否應制定更連貫的集體嚇阻策略的爭論。美國已呼籲其盟友澳洲和日本更明確地說明其在潛在台海衝突中的角色。五角大廈也積極透過幕後諮詢和戰略對話,與盟友協調作戰計畫。然而,由於政治制約和各國優先事項的差異,進展仍然緩慢。
日本已加強國防態勢,國防預算從2023年的6.8兆日圓增加至2025年的8.7兆日圓,佔GDP的1.8%。日本擴大了與美國的聯合演習,並正在重新評估其戰略方針。然而,憲法限制和公眾的矛盾心理仍然是阻礙。《朝日新聞》的一項調查發現,62%的日本民眾認為可能發生區域衝突,但大多數人更傾向於日本走中立和全球合作的道路,只有18.7%的人支持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聯盟。
澳洲也採取了謹慎的態度。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本週訪華,凸顯了其深化美中國防關係的同時保持與中國強勁經濟關係的雙軌戰略。在美國要求澄清台灣問題之際,澳洲政府表示「不會提前派遣軍隊參與任何潛在衝突」。
澳洲對華出口額去年達到1,960億澳元(約1280億美元),超過了澳洲緊隨其後的四個最大市場的總和,因此事關重大。西澳銀行科廷經濟中心的報告估計,澳洲與中國的貿易每年為澳洲家庭平均收入貢獻2,600澳元。相較之下,美國近期徵收的關稅平均約為10%,而中澳自由貿易協定下的關稅僅為1.1%。這種差距強化了人們對中國作為澳洲更穩定、更可靠的經濟夥伴的認知。
印度是四方安全對話中唯一一個非美國盟友的國家,在台灣問題上繼續刻意保持沉默,這與印度自1949年以來一直承認的一個中國政策相符。即使在兩岸緊張局勢加劇的情況下,新德里方面也避免在東協等論壇上發表聲明,這反映出一種避免激怒中國的戰略考量,尤其是在喜馬拉雅山脈尚未解決的邊界爭端的情況下。
同時,印度穩步擴大與台灣的合作。富士康和和碩等企業是「印度製造」和「自力更生印度」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01年以來,雙邊貿易額增長了六倍。自由貿易協定和半導體合作談判正在進行中。台海衝突將嚴重擾亂全球供應鏈,並構成重大經濟風險,印度對此日益意識到。
雖然2025年7月四方外長會議對東海和南海緊張局勢加劇表示“嚴重關切”,但並未直接譴責中國。
四方安全對話內部的戰略和經濟分歧凸顯了其核心困境。該聯盟的設計初衷並非為了集體軍事行動,也缺乏北約所特有的制度結構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共同防禦承諾。然而,中國在台灣問題上日益強硬,其軍事實力不斷擴張,要求各方採取更協調一致的應對措施。
即使公開聲明保持謹慎,四方安全對話也必須避免戰略漂移。應急計劃、情報共享和後勤互通性方面的協調努力需要加快。聯盟的信譽,以及更廣泛的基於規則的秩序的信譽,取決於戰備狀態和持續的協調一致。中國將繼續考驗四方安全對話的凝聚力,但這也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打造一個更具適應性、政治上可行的嚇阻模式,這種模式植根於區域意識、互操作性以及不斷擴大的伙伴關係,尤其是與東盟的伙伴關係。
台灣已不再是邊緣問題。它已成為考驗四方安全對話目標和團結的熔爐。隨著台海壓力的加劇,戰略模糊的時間正在縮短。印太地區的穩定很可能取決於四方安全對話能否適應、協調並果斷採取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