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10-18

“中國2030研究”場景之三:長城….DW 20161021


中國2030研究場景之三:長城….DW 20161021
中國選擇了普京領導下俄羅斯所走的道路民族主義和強硬外交使其陷入國際上的孤立境地。中國經濟深受其害。


2030年,我們會從中國聽到怎樣的新聞?
101日中國國慶日這一天的清晨,數千名中國海軍陸戰隊士兵登上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幾十年來,中國和日本之間圍繞著這八個無人居住的小島爭吵不休,如今北京製造了既成事實。中央電視臺直播了中國軍人將國旗插在島上的情景。

兩支中國航空母艦編隊在釣魚島周邊形成合圍之勢,以阻止日本和美國海軍進入島礁附近海域。直升機將裝配式營房和碼頭裝置送到島上昭示著中國將會在那裡長期駐紮。中國國家主席宣佈,中國"實現其歷史賦予的領土主權的步伐是任何事和任何人都不能阻攔的"。在這一彰顯中國強大力量的舉動得到國內輿論歡呼喝彩的同時,日本和美國對這種單方面違反國際法的侵略性行動表示譴責。華盛頓方面將自己的航母編隊也部署到相關海域,以防止中國在其它領土主權爭端中創造新的既成事實,比如在臺灣問題上,或者是在南中國海地區。許多西方國家,以及諸多亞洲國家都在進行磋商,如何通過制裁措施來給中國施加壓力。這導致中國股市暴跌、人民幣貶值,但是並未引起政治上的轉向。恰恰相反,北京相信,日本和西方很快就會妥協放棄,因為中國對於世界經濟來說至關重要,誰也不會冒險和中國發生長期衝突。

這一場景的設定前提是,中國與鄰國之間的衝突繼續激化,而北京選擇了與俄羅斯在烏克蘭衝突中類似的路線。雖然中俄兩國在很多方面的國情不同,但是也存在相似之處。比如強大的、受到國家操控的民族主義情緒,復興歷史強國地位的願望,與鄰國之間不斷發酵的領土主權衝突,對失去地區影響力的恐懼,以及對西方的極度不信任,尤其是對美國。而在內政領域,俄羅斯和中國也同樣面臨緊張局面,因此急於通過在外交領域採取強硬態度,以轉移輿論對於內部問題的注意力。

經濟發展
政治上的孤立和可能面臨的制裁使曾經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國際市場的中國經濟遭遇重創。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暴跌,人們對於中國股市和人民幣的信任度也一落千丈。國際企業開始收縮對華業務,一部分中國企業家也失去了對自己國家未來的信心,紛紛舉家移民海外,並且將資產也轉移到海外以求安穩。外國對於中國的懷疑態度越是強烈,中國企業就越是依賴於國家的操控和支持。由北京選定的一些關鍵工業領域得到了國家的特別扶植,並且繼續在政府支持下向海外擴張。但是中國企業的聲譽不佳,在很多領域遇到了技術革新障礙,中國產品幾乎無法和國際產品競爭。國家試圖憑藉保護主義措施,保護中國廠商至少在國內市場上不被來自外國的競爭者擊敗。

自我孤立的長城將會給中國乃至世界帶來政治上的寒冬。

政治與社會發展
中國選擇的對抗路線極具風險。但是在北京領導人看來,他們從中可以得到的內政方面的利益超過了在外交層面的顯而易見的損失。可以設想的是,這種路線會在一個獨裁者或者一個小集團嘗試穩固集權的情況下出現。在這一場景下,中國的政治體制會比目前的一黨專政體制更為獨裁專制。在司法領域,法治國家原則已經幾乎被遺忘,公民自由權利和新聞自由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互聯網受到嚴格的審查。許多社會政策領域也紛紛出現停滯甚至倒退,比如在教育領域,或者是像社會保障體系或環保等重要的改革領域。面對民眾的不滿,政府嘗試用民族主義和反西方的政治宣傳來加以消弭。在國際上,中國不遺餘力地動用金錢和軍事上的支持手段,來為自己贏得盟友。這樣的策略主要適用於那些依賴於中國的發展援助和基礎設施項目的國家。但這樣也最多是和弱國之間結成一時的利益共同體,這些國家本身也處於和西方以及地區強國之間的衝突中。中國在國際組織和國際聯盟中的影響力大為削弱。

這對於德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中國要將自己封鎖在長城之內,那麼在政治、社會和經濟領域都是風險大於機遇。在這一場景下,在國際舞臺上與中國合作將會更加艱難,在政治上中國變得更加難以預測。在應對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方面,中國不再是值得信賴的夥伴。中國強硬的外交路線可能會使得東海和南中國海海域的軍事對峙局勢升級。中國的盟友如朝鮮可能會威脅到國際政治穩定與和平,世界甚至還面臨新一輪冷戰的危險。

德國可以選擇的應對策略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這一場景之下,儘管美中矛盾不斷激化,中國也仍將依賴於在西方的政治和經濟盟友。這樣,德國將得以強化其作為中國在歐洲最重要夥伴的地位,扮演斡旋者的角色。德國經濟也有可能從這一特殊角色中獲益。雖然中國的貿易政策可能會意味著國際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時代的開始,而且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的缺失、匯率的風險、司法保障的不健全以及日益惡化的生產條件都可能導致德中經濟關係受損。但同時,德國的特殊角色可能會使北京為德國的出口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優惠條件,一些政府專案的訂單也會交給德國企業。此外,由於中國革新力量的疲軟,德國企業在許多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毫不動搖。為了緩衝中國走向孤立而產生的政治、社會與經濟領域的消極影響,並採取非軍事手段來應對一個充滿攻擊性的中國及其夥伴,德國應該繼續推進歐洲一體化,強化現有的盟友關係。同時,與中國的政治對話必須要保持下去。但德國不應該出於經濟利益的顧慮,而忽視中國侵犯人權的作法以及在國際上的侵略性行動。此外德國經濟界還應該加強開發協力廠商市場。

本文內容為貝塔斯曼基金會中國2030:德國可能面臨的發展場景及相應對策研究成果,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