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10-18

“中國2030研究”場景之二:中國夢….DW 20161020


中國2030研究場景之二:中國夢….DW 20161020
中國經濟得到自由化改革的助力,與此同時中共的權威保持不動搖


2030年,我們會從中國聽到怎樣的新聞?
2030年,北京書寫了工業發展史的新篇章:"中國新絲綢之路公司"收購了西門子公司的能源業務。而並購合同的締結也選擇了非常有象徵性意義的一天:整整127年前,西門子簽署了在中國修建第一家發電廠的協定。

締約雙方一致保證,在合併之後,兩家企業將會更好地整合資源;此外中方向西門子在德國的生產基地做出保證,五年之內不會削減就業崗位。但這並不能掩蓋一個事實,那就是在世界市場上中國已經成為發電站領域的引力核心。國有企業中國新絲綢之路公司的成功史是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許諾的"中國夢"諸多側面之一。憑藉"一帶一路"的對外經濟政策,中國把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打造成了自己的出口招牌產品。中國國企在世界各地修建道路、鐵路、機場、港口、發電站、電力和通訊網路。中國人提供整套的工程方案,帶著自己的工人到工地上,甚至連項目籌資也是自己承擔。西方企業在這方面很難匹敵。由於全球經濟的增長動力大多數來自新興工業國家,而對這些國家來說,中國給出的價碼十分誘人,因此西門子最終被迫退出能源業務。諸多西方傳統企業都帶著震驚的目光見證了中國如此迅速地成長為一個不僅能與西方並駕齊驅、甚至還常常更勝一籌的競爭對手,而西門子並不是其中的第一個。

這一場景的設定前提是,中國完成了習近平2013年提出的雄心勃勃的改革方案所規定的高難度動作:一方面,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自由化進程實現了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經濟增長率有所降低的"新常態"並未使得中國像人們所擔心的那樣走入"中等收入陷阱"。新的法律保證了廣大民眾階層可以從經濟增長中受益,而且經濟進步不再以環境污染為代價。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成功保持了政治現狀: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共產黨的權威都無人質疑

經濟發展
為了保證經濟的積極發展,中國用一切力量去和諧地融入世界經濟。政府致力於促成商品、資本和技術的自由流通。北京支援回歸以世貿組織為框架的國際貿易秩序;而地區性的貿易協定對於中國人來說僅僅是第二選擇。在同樣的思路下,中國努力推行能夠為全球所接受的工業規範和標準。中國對原材料市場的自由和有效運行有著巨大的利益關切,其中包括石油和稀土市場領域。

人民幣在世界市場上與美元平起平坐。
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並且已經成為全球認可的儲備貨幣。中國更進一步地融入世界經濟,這使得過去曾經阻礙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以及中國企業在海外擴張的壁壘逐漸解除。外國企業也因此有動力更快速、更心甘情願地將新技術引入中國,比如幫助中國解決環境問題等。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企業在世界市場上也可以自由開展業務,企業高管也無需為海外業務去申請北京有關政府機構的批准和融資許可。中國採取多軌道並行的方式扶植關鍵工業產業的發展。政府一方面鼓勵企業擴大在國內的產能,另一方面也支持跨國企業的建設,促使它們利用國外的區位優勢,打造成為廣受認可而成功的國際企業。已經相當先進的中國大企業並不在意新技術是在自己的海外基地,還是在矽谷,或者是在公司的中國總部研發問世,儘管政府出於形象的考慮,還是更希望有更多的技術革新是"中國製造"。不過在這樣的發展體系下,中國只能在很少的行業領域取得真正的技術領先地位。貢獻出口營業額的主力軍仍然是在全球大眾市場上銷售的那些品質"尚可"的中國產品。

政治與社會發展
共產黨已經認識到一點:要想充分發揮中國的經濟發展潛力,僅僅局限於調節經濟政策的螺絲是不夠的,需要在社會政策方面也做出改變。一個運行有序的市場需要由一個行之有效的法治國家體系來構建公平的競爭環境對中國和外國企業也應該一視同仁。因此智慧財產權保護得到了重視。公開招標程式全面透明化,貪污腐敗也更難找到立足空間。教育領域也經歷了改革:告別傳統的"事實知識"Know-what),轉向貼近實踐的"技能知識"Know-how)。職業學校為中國經濟界輸送著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中國高等院校培養了大批有能力的學者、科研工作者和經理人。他們中很多人在大學期間都有一部分時間在國外度過,但是在留學完成之後都更願意回到家鄉。因為在中國不僅有好的工作機會,而且那裡的生活氛圍也變得更加自由化。言論自由程度有所上升,曾經非常嚴格的網路審查制度已經寬鬆了許多。一個自由價值體系發展形成,它能夠保證不同觀點、不同生活理念和不同信仰之間進行坦誠和公開的討論。在國際上,中國作為一個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值得信賴的夥伴地位已經得到認可。

這對於德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中國夢"真的成為現實,那麼政治和經濟領域的機遇將會大於風險。在這一場景下,中國會成為解決國際衝突和應對全球挑戰的可靠夥伴,比如在氣候變化、國際貿易問題和打擊恐怖主義方面。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衝突得以緩和,對於德國來說,與兩個大國同時發展關係也不再需要擔心顧此失彼。在中國市場上,日益進步的司法保障使得德國企業在華開展業務的環境得到改善。中國經濟崛起同時還給德國企業創造了更多高端產品和環境科技產品的銷售機會。來自中國的投資越來越多,使得德國的就業崗位得以保障和增加,經過改革的中國教育體系可以填補德國企業在華的專業技術人才空缺。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的崛起,德國和歐洲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重要性將會有所流失,已經能夠自由交易的人民幣成為歐元的又一個競爭對手。

德國可以選擇的應對策略
因此,德國應該推動像歐盟這樣的現有聯盟的發展融合,同時也要盡全力保持其作為中國在歐洲最重要夥伴的特殊地位。為了在與中國的競爭中保持勢均力敵,德國必須通過大力加強教育投資來提高自己的技術革新力量。"德國製造"作為高品質產品象徵的地位必須得到加強。,從而和中國競爭對手一爭高低。

本文內容為貝塔斯曼基金會中國2030:德國可能面臨的發展場景及相應對策研究成果,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1 則留言:

  1. 如此的預測完全符和了歐巴馬之前西方所認為的 - 富有之後民主化,融入世界大家庭 的sterio type。台灣戰後開始接受中國教育,深通華族三昧。個人就相當不以為然。孔孟云云,“升官“、”發財”,這才是主流思考;台灣亦同,用膝蓋想也知道。

    古老中國,對大部分的西方人都充滿了迷情與誘惑。北京紫禁城、上海百樂門,就不用說東南亞那些南蠻子,視中國就是天朝,如同故宮長捲萬邦來朝圖一般,大象、猩猩、奴婢,長長行列的進貢圖,總之是自卑有之,進大觀園長見識 - 這可也是個身分。

    其實應該去回首日本。當年 日本可以說不,禁東禁西,何等囂張,之後費了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予以降伏。人之愚蠢不分國界;想說這下子發了。由於起步較早,有位銀行家、大約就是銀行經理,返鄉探親,家族人等視若拱壁,銀行家大概工作也辭了,買了黑頭車,再請個Chauffeur,以台客當時行情,出門到處走走,老爺老爺之聲必定此起彼落。更早之先,有前往旅遊,順道到比如福建安溪下汴村祖家走走,未想當地頭人敲鑼打鼓,弄龍弄獅,夾道歡迎之後,大擺宴席,臨走之際,眾鄉親們說:這裡缺條馬路,那邊想挖口井,這位兄長輩在台灣原本吝嗇,一看苗頭不對,趕緊翹頭。

    如斯樣態,舉之不盡。那次搭計程車,運將大哥跟我說:我回去蒙古,幫故鄉蓋起橋造路,錢花光了,再回來掙錢,然後再回蒙古造福鄉里。我替這位大哥感到無比高興;人生過得如此精彩有意義,不知是否不算我車資。

    有些在台小有身分的台客,因為去得早,去到那邊 - 警車開道(林志昇說過)。猜想晉見官府,大概架式如同上總統府,晉見蔡英文大小姐,抬頭挺胸、收下巴、縮小腹,板凳坐1/3。真是一經榮寵,終身受用。

    日本人就比較精明。中國剛要開放,無息貸款,一出手以日幣好幾個兆計(喔,當然卯工必須交給日本。)。趁人之危,簽約早定,二戰不用賠償,如今當好人,又大發奇財,算盤soloban撥得卡拉卡拉響。我是比較蠢、趁人之危,前帳未清,就此了結。人之不同,各如其面,難怪今日落得老婆奉養,形格勢禁,嗚呼哀哉。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