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05-06

從民間信仰提升到普世宗教 雲程


大甲媽祖遶境是台灣最盛大的宗教活動。從台中到嘉義,來回三百多公里的遶境進香活動,如期起駕回鑾。


這二十年來,鎮瀾宮逐漸豐富大甲媽祖遶境的內涵不只在時間上從早期的七天六夜,逐漸加長到九天八夜;更加入了官方與活動普及等積極要素,如將「謁祖進香」改為「繞境進香」(1988);縣府擴充為「大甲媽祖文化節」(1999);辦理馬拉松與鐵馬(2008) ;改為「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2011);辦理集團婚禮(2014);賦予年度主題「付出」(2018);加上登記為財團法人,避免私人侵吞、引入網路、年輕人設計活動等,特別是登記為財團法人,更棒喝了部分瘋狂抵制「宗教團體法草案」的寺廟的非現代性。主辦單位有別於傳統宮廟的用心,大家都看得見。

和往年一樣,民眾發心準備飲料食物,讓人數眾多、時間超長的活動成為可能,這是台灣社會的善心動員力。但也因人數眾多:小型交通事故在所難免,鞭炮與焚燒金紙等加遽了原本PM2.5空污;更遺憾的是,在特定地點必出現的傳統搶轎活動,衍生推擠甚至鬥毆,仍一如往昔。顏清標雖以「熱情」予以緩頰,卻不免讓人疑惑:活動超越主辦單位的管理極限?

和台灣許多宮廟相同,大甲鎮瀾宮曾有一段時間是臨濟禪寺,後因緣際會成為民間信仰。若廟方與官方都有放眼成為國際性活動的共識,其崇拜與活動內涵可能就不能停在「賜福與感恩」的面向上,而是必須勇敢探討普世宗教都面對過的課題:我是誰?世界有何意義?我與世界是否有開始、有結束?等不可撼動的理論基礎。

完整的、普世的宗教無不包含戒律慈善、哲學體系、神秘體驗等層次。缺一或二的很難佈教發展,只能在限定地區存在。台灣民間信仰因缺乏體系化與經典化,最多借用佛道概念與套用神祕學,加上祭典儀式過度重世俗化,模糊了整個信仰架構的可能[1]。媽祖信仰中有,祂是觀世音為背負人間苦難,透過一滴血降臨在人身上,林默娘則是化身的說法,得與基督教的聖靈聖父聖子(三位一體),或佛教的法身應身化身類比,是有機會發展較為獨特的宗教哲學觀。

現在,媽祖的社會能量已完備、主辦單位也完成組織化,要成為普世宗教,缺乏的就是建構理論基礎,此時主事者的眼界與願心就是關鍵了。


2 則留言:

  1. 除了普世化
    如何與台灣土地完美結合 , 形成獨特於東亞鄰國 , 屬於台灣自己的精神價值觀 , 並形成民族價值觀
    才能讓這塊土地 以及居民 真正成為世界的一員!

    回覆刪除
  2. 台灣需要宗教革新
    並且在這一場文化上的改革中 , 界定台灣人是誰
    台灣人在這世間的身分 及任務是甚麼~!?
    這會讓後世的台灣子孫清楚知道自己以及國家需要做的事情及方向

    世界各民族都經歷過這場 , 台灣人慵懶的性格 , 讓事情拖太久!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