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03-11

林中斌/戰略防守 多重嚇阻

 Comment
 林中斌這篇,比近這一年來的荒腔走板,就正常多了。


()
林中斌/戰略防守 多重嚇阻
對峙雙方,各有鷹派。表面互恨,實際互挺
年來,對岸武力統一台灣聲浪上升,但皆非來自現職官將,亦非最高官方喉舌。為何?

正如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董立文所說,中共十九大將臨,「習近平對內、對美關係追求穩定」。彼岸有人炒作「武統」,企圖激起台灣獨立勢頭,逼習反應,對習不利

從習打貪以來,共軍少將以上自殺至少十九位。若習十九大人事順利,推動改革,涉嫌文武官員,前景堪虞。但反習不敢明目張膽,只能順了「反獨促統」,推波助瀾,亂習布局。

幸好,我馮國防部長冷靜以對,拒絕美在台部署薩德,「不涉入大國戰爭」,讓對岸鷹派頓失攻台倡議之著力點。

同時,部長揭櫫我國防指導原則,一新耳目。不才野人獻曝,對此拋磚引玉如下:

戰略防守,戰術攻擊,多重嚇阻,聚散自如。
戰略特色是時間長、空間大、面向多(軍事/政治/經濟/社會/外交等)。戰術是時間短、空間小、面向少(軍事而已)。台灣在戰略階層是防守,無意攻擊對岸;而在戰術階層是攻擊

多重嚇阻包括昂貴的高科技嚇阻、其次中科技嚇阻、以及最經濟的低科技嚇阻。原因是台灣國防經費拮据,而武器來源受限。寄望於性格善變、團隊多事的川普總統大力軍援台灣,實際嗎?解放軍已快速現代化,多核彈頭的東風四十一洲際飛彈可擊全美,專打航母戰鬥群的東風廿一D及廿六,拒馳援美軍於台海之外。國軍既使殲敵數周,也無力固守。嚇阻共軍登台最有效的選項,無法靠軍力,而靠心理。

台灣要展示能力:共軍登台容易,但結束戰事困難。因為化整為零的獨立狙擊手神出鬼沒,除之不盡。下決定攻台的北京領袖便會遭內部政敵奪權的威脅。因而一開始,他便不隨意下令攻台。

台灣獲得昂貴的高科技戰力,操之在人。但培養低科技戰力,操之在我。後者即是不對稱戰爭:台灣以「水泥叢林的游擊戰」對付共軍戰機、軍艦、飛彈的高科技戰爭,達到嚇阻的目的。

一九七○年代,來台參與明德專案的德軍將領Oskar Munzel早已建議:對抗共軍,台灣以寡擊眾、節約物資的方向應為「游擊戰」,而非正規戰。

台灣需要國防,原因有四:
●嚇阻共軍犯台;
兩岸政治談判的後盾:否則陷入予取予求之劣勢;
●護漁護島;
●救災。
但是台灣不能只靠軍事國防。中共軍事手段一向與超軍事手段合併運用。忽略此點是國軍內戰失利的主因。若台灣再度就軍事論軍事,將再度重蹈覆轍

中共統台手段:
●下下策是上述的傳統戰,傷亡慘烈,占領廢墟,可能性趨近於零。
●下策是癱瘓式的點穴戰,用內應/網路戰/電磁脈衝,但占領後民怨高,統治難,可能性低。
●上策是不戰統台,用超軍事手段如外交圍堵和買台窮台,正在進行,效果未知。
●上上策是心靈契合,需要對岸多方進步、領導穩固自信、台灣自願。如果北京改革向前,華府持續內鬥,不無可能。
台灣備好全盤因應嗎?(聯合20170310

4 則留言:

  1. 寫的尚可,但是台灣只是兩岸或加上美國的問題嗎?當作一位戰略專家,這是故意的寫法,在暗示小英在兩岸戰略上,不要過於親美日,將來中國無法拉回。最近馬英九也有相互輝映的作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林中斌退休後,言論荒腔走板(因為是連續,所以不能責怪媒體斷章取義)

      看起來,無論如何留學,中華人仍就很容易中了中華VX毒。

      刪除
  2. 林中斌的假設前提是用內應/網路戰/電磁脈衝就一定可以打下台灣,這造就他的戰略思維因此認為中國只要區域阻絕美軍介入加上美國內政偏向孤立主義,就可以伺機尋求武統,正與部分中國相關人士思維接近

    回覆刪除
  3. 不管林中斌多麼準確,不管北京有多少想打台灣的意願,現實就是習董的一隻大腿被隔壁的金三胖用重鋼鏈綁鎖著,加腳鐐手銬啦。這點可說,三胖就台澎。林中斌的理論可以放進冷凍櫃囉!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