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01-09

蔣檔:台灣是託管地【完整版】


國史館解密蔣檔中,蔣介石曾在1949112日卸任前訓令「台灣法律地位與主權,在對日和會未成以前,不過為我國一託管地之性質」。蔣介石承認接受盟總(GHQ)第一號命令來託管台灣,代表台灣決非中國領土,且託管的主體是戰勝國全體(聯合國),非蔣更非中。蔣在1950313日復任後再說「我們的中華民國到去年終就隨大陸淪陷而已經滅亡了!我們今天都已成了亡國之民…」即ROC一離開中國即滅亡,不管政府如何再組,無論是叫做什麼,也只能是Government-in-exile of Chinese Taipei,(中國人在台北政權=流亡政權中華台北)。


查當時高級外省人間的眾多內部討論資料,亦確認戰後台灣是國際法下的託管地,不屬中國。於是高外人非常謹慎,不敢隨便到台灣,必須確定美方默許態度後,才敢成行。即便來台灣,也千方百計想再移民美國安身,或至少有個綠卡護體,以防萬一。目前,台灣社會擁有綠卡者達50萬人,其來有自

台灣是戰勝國聯合國的託管地,其意義是:終戰的「光復」(和日語的「降伏」同音,對外容易混淆),及台灣人同日「恢復」(非〈國籍法〉的「回復」)中國國籍,同時違背了國際法與內國法。不是事實,不合法理,也應自始無效

台灣只是託管地,所以1949年,逃至台灣的蔣氏政權便淪為海外流亡政府立即與中國斷根。所謂「ROC憲法」,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與中國新憲法生效後,亦同步滅亡,頂多權充「台澎基本法」呼攏大家到今天。1950年杜魯門台海中立化聲明連同1952年〈日華和約〉,雖承認了蔣在台灣的新生政權,但範圍限定在台澎等有效統治區域,謹慎地一刀切開中與台。台灣人只因和約第10條「視為包括」規定,才勉強取得ROC國籍,成為「名義上的中國人」

1972年季辛吉利用此「名義上的中國人」聯中制俄,以「認識到海峽兩岸所有中國人同意(The U.S. side declared: The United States acknowledges that all Chinese on ei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maintain there is but one China and that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為幌子,完成「美中版一中各表」的〈上海公報〉。

但半年後日中建交,日本外相表明「〈日華和平條約已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並宣告結束(日中関係正常化の結果として,日華平和条約は,存続の意義を失い,終了したものと認められる,というのが日本政府の見解でございます。)不僅台灣人的「ROC國籍」根據被撤銷;連〈上海公報〉「只有一個中國」的基礎也失去意義。但,國際政治詭譎,讓謊言變身為「九二」繼續扯。201611月,台灣留學生身分被冰島政府註記為「無國籍」,就是台灣地位未定脈絡下的必然現象。

國民黨政權因堅持「日華」兩字,延宕「交流協會」正名45年;近日才由小英政府以「日台」正式掛牌。中國國民黨失去「華」字,就喪失了對台統治的正當性,高唱「一中」容有實益;民進黨政府未能抓住互惠契機,正名「台日關係協會」,更不免遺憾。

經過自己的努力,台灣,從1945年戰勝國的「託管地」,到1996年後轉為「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下民主之「自治國」(commonwealth),著實不簡單。但無論政府叫ROCChinese Taipei或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O)它的實體一貫與「中 or 華」無關,始終就是〈台灣關係法〉下的「台灣統治當局」(Taiwan Governing Authority, TGA)。我們何須心有罣礙而生恐怖?

前述變化,皆為冷戰格局下的權宜之計,但「戰後體制」卻與「冷戰格局」高度重疊。這種重疊性讓北京有機可乘,在「戰後體制」、「冷戰格局」與「中國內戰」三種架構之間翻雲覆雨:一方面聲稱要美日尊重「戰後體制」,以大國之姿對待北京;一方面,又要大家拋棄「冷戰觀點」,不可以再封鎖中國;反過頭來主張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國際社會不可以干涉。

唯有明瞭台灣統治當局與ROC,一實一虛的對生關係,當改變來臨時,我們才能毅然掌握良機,開創台灣生機!七十年了,國際社會難道不該徹底檢討過時的架構與權宜,以制止強國的投機?

【姊妹文章】


29 則留言:

  1. 「但無論政府叫ROC、Chinese Taipei或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O),它的實體一貫與「中∕華」無關,始終就是〈台灣關係法〉下的「台灣統治當局」(Taiwan Governing Authority, TGA)。」

    請教版主:
    「台灣統治當局」是否「國家」?
    「台灣統治當局」=台澎金馬? 或=台澎? 若為後者,金門馬祖=?
    Tim

    回覆刪除
    回覆
    1. 〈臺灣關係法〉本身就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的產物,規範的是“美國人民和臺灣人民”的非官方關係,如果沒有一個中國原則,還要什麽〈臺灣關係法〉?直接建交不就行了?

      刪除
    2. 台灣,是「領土」與其他
      台灣統治當局,是「政府」

      ROC不是國家,也是「政府」,但,是精確一點說「流亡政府」
      Chinese Taipei,是「中國人在台北的政權」,是「政府」,是「流亡政府」

      台灣統治當局範圍只及於台澎。
      根據TRA第15.2條,「臺灣」一詞將視情況需要,包括臺灣及澎湖列島,這些島上的人民、公司及根據適用於這些島嶼的法律而設立或組成的其他團體及機構,1979年1月1日以前美國承認為中華民國的臺灣治理當局,以及任何接替的治理當局(包括政治分支機構、機構等)。

      刪除
    3. 本法乃為協助維持西太平洋之和平、安全與穩定,並授權繼續維持美國人民與在台灣人民間之商業、文化及其他關係,以促進美國外交政策,並為其他目的。

      刪除
  2. 如果沒有韓戰,臺灣早就在共黨統治下了,如果內戰不失利,剿滅了共黨,老蔣也就不會扯什麽其他的了。所謂託管地的一類說辭,只是活在歷史的夾縫中,斷不是歷史的必然。

    回覆刪除
  3. 託管,是國際法的一種領土地位
    不是歷史故事

    回覆刪除
  4. 所以這篇是針對台澎的狀態所言,金馬又是另一回事了是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就「佔領與流亡」架構而言:

      金馬,是「流亡政府」的合法領土,但因為ROC是「不被承認」的流亡政府,所以這個合法領土,合法性也是可疑的。
      金馬,是「台灣統治當局」佔領統治的中國領土,無合法的管轄權,領土主權屬於中國。

      台澎,是「流亡政府」管理中的領土,管轄權合法性可疑,但確定沒有擁有台澎主權。
      台澎,是「台灣統治當局」管理的領土,擁有「合法管轄權」,主權,尚未確定。

      這是一種三維交錯的視野。
      不是單一因素、腦袋簡單的中國人可以掌握的。

      刪除
    2. 金馬確實是另一回事。小時候,連鈔票都有"金馬"專用。
      還有買書時,那個定價,1圓=NT$3.
      還有以前鈔票是印"臺灣銀行",現在改印"中央銀行"。
      從鈔票看"ROC政府"的演變,雲程兄一定可以再出精闢文章 ^_^。

      刪除
    3. 金馬專用鈔券,那是軍票啦!

      搞這些,很累人呢

      刪除
    4. 台灣統治當局的政權是可以變動的,只是"現任"是由流亡政府擔任

      佔領的金馬的流亡政府剛好是台澎"現任"的管理者

      是這樣沒錯吧?

      刪除
  5. 有人以民法的「代管」觀念來說明台灣當局與台灣地位的關係。

    實際上,應該是從一戰後「文明神聖的委託」(委任統治地),到二戰後的「信託管理地」(託管)來趨近,比較「國際法」一點。
    此處,不能狹隘的限定在「託管理事會」。
    至少有個例外:沖繩的託管。
    沖繩的託管是聯合國的託管,卻不在「託管理事會」管轄下。

    大家比較理解「代管」,宣傳效果較大。

    回覆刪除
  6. 建議版主再針對台灣澎湖、ROC流亡政府、金門馬祖、PRC之間的各種關係,再投書自由時報或其他閱讀人數較多的媒體,詳細解說。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從舊的部落格,還有更早的「海洋國家」找到的資料,雲程兄及眾網友,經過10多年的耕耘,在平面媒體的曝光率提升。
      社群媒體的經營,也許是下一階段,而且可以是擴大的,以自給自足經濟為目標的媒體平台。

      刪除
  7. 只要純淨思考,任何人都可以得出類似結論。

    但關鍵是,思考要純淨。
    跟著「邏輯」跑,跟著「疑問」跑。
    不要想到對我有利,或對我不利。

    多數人事,思考兩分鐘之後,思想就飄到:這樣對我有利、不利,對對方有利、不利等等
    於是,思考就不自覺的轉彎
    於是,就偏離主題,將不相干的因素放進來
    結果,當然是亂七八糟
    然後自己看了也沒耐性

    最後,不管啦,先行動再說!

    回覆刪除
  8. 1. 政治上既然高唱需要與中華切割乾淨,經濟上自然需要自給自足,才能打破依靠中國市場,同時杜絕出口貿易大旗下的病態經濟:遮蓋出售廉勞,吸食代工毒癮,導致抑制原創力,科技發展因此久久落後。

    回覆刪除
  9. 2. 自給自足就可以把KMT在地方的根全部剁掉砍斷,還可以發展基礎民生科技,加速資源物流。換句話說,自給自足的取向就是要把財富留在台灣給子孫萬代享用,而不是用廉價勞力換取糊口經濟,卻把大把鈔票賺錢搬去外邦讓高外人享受。

    回覆刪除
  10. 3. 事實上,國際貿易就是18 19世紀歐美帝國主義留下來剝削殖民地的20世紀版啦,也是資本家購買廉價勞工,奴役大眾的美麗口號。台灣2300萬人口的市場規模夠大了,遠比以色列,北歐,荷比盧的腹地大很多,但卻生活水準一直低下,科技落後,薪資不高,原因何在?一句話,出口貿易經濟導向的緣故啦!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台灣2300萬人口的市場規模夠大了,遠比以色列,北歐,荷比盧的腹地大很多,但卻生活水準一直低下,科技落後,薪資不高,原因何在?」

      這就是我長期的疑問:
      先進國家悠遊過生活的基礎是什麼?(當然,現代社會因為電子業,而有24小時都不能真正下班的狀況)

      刪除
    2. 基礎應該是 Pax Americana,沒有美國的領導應該沒有現在所認知的 the West.

      刪除
    3. 但是,這狀況從19世紀就有了
      所以,要說的話,可能是殖民(某種先進國家對後進國家之「壓榨」+國家壓榨成果分享國民,變成「結構化必然」)
      算命先說的「出口貿易經濟導向」,或是原因,但此結構已經化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概念:比較利益。
      左派的「依賴」也是在描述類似的現象。

      問題是:
      誰能想出不同模式?並加以理論化?
      特別是,如果加入這比較利益體系,能獲得利益(或溫飽),人們如何有動力去改變?且改變,也許落得兩手空空!

      刪除
    4. 比較利益的道理沒有錯,比較利益在18 19 世紀是用來交換原物料。但當比較利益只用來比較勞工價格,那剝削就產生了,這就是大問題,而二戰後對東亞的模式就是如此,從日本開始,轉到台灣與韓國,之後再從台灣進入中國。進入中國之後,又因為人口規模效應,產生另一完全沒料到的問題 - - 專賣的世界工廠,以及政府介入扮演資金囤積的角色---,讓始作俑者的山姆大地也吃不消,活該 。最諷刺的是,川普經濟孤立主義是走左派路線,是反全球化的啦!俺會找時間寫一篇解說這貽害無窮的出口貿易迷思啦!

      刪除
    5. 其實應該探討的一個叫基本問題是一個國家為何工業化?到底工業化後要達到啥目的?所謂的出口導向,應該是某個行業成功的打入外國或全球市場後,不管它是代工或是品牌,這個行業或這些老闆應該拿到全球多少市場?如果超過台灣人應該得到的,那就形同這些老闆壓榨台灣勞工為自己和外國人服務。

      一般國民真正在乎的應該是,為何一些高污染的或事不關己的行業一直存在?為何無法找其他行業代替?

      在歐盟市場裡北歐也是出口導向國家,南歐負責借債、還債和,享受。我的點是,如果小國有國家安全顧慮,那該國發展的行業可能無法完全自主。

      刪除
    6. 拭目以待
      大大在經濟哲學方面的論述,最令人激賞

      顯見功力之深
      木栓故做名士狀,注重姿態優雅否,
      完全瞠乎其後呢

      刪除
    7. 姿態優雅才是奧義,一樣困哈星,一樣高雄眷村,一樣學者教授,一樣童山濯濯,木栓硬是比下邱疫。

      刪除
    8. 突然想到,日本幕府時代的「鎖國」,是否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

      刪除
    9. 「鎖國」是自己閉門不和外面交往。「自給自足」是先維持並保障自己存活的基本條件,不必依靠犧牲生態,販賣廉勞代工產品,來換取民生必需品。不夠的,用科技發展,用創意補足; 過剩的,就可溢出販售給外面。

      刪除
  11. 美國不可靠,台澎獨立當自強。
    tps-taiwanpassportsticker.com/index.php/ditch-taiwan

    Tim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