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07-21

網上論壇:戰爭與反省

Comment
以下是網友真對戰爭、反省所作的電子郵件討論。

至少在東亞,討論這議題常會踩到政治不正確的地雷,反而混淆了就事論事的本質。
因此,我將人名隱藏用代號示之起來,讓網友只看意見,不要注意人。希望網友理解太平洋戰爭至今某種程度的白色恐怖。
我也做了文字修整,便於網友閱讀。假使有任何扭曲原意的話,請告知。若直接留言糾正,代號就失去意義。
感謝網友的參與!更歡迎網友藉著留言繼續討論。
我講的是討論,可不是宣傳!東亞各國對於太平洋戰爭,宣傳太多了,不缺你一個!

A
看了網友所介紹的《白洲次郎》,整片很棒,若不是網友提及,我還不知道有這片。
但從內容來說,這片是失敗的。因為內容,除了刻意發揚大和民族主義的正當性之外,對戰爭的侵略,沒有絲毫的愧咎,卻倒果為因把被佔領當做羞辱。
被佔領不是因,是侵略的果。但這片對侵略完全沒有表現絲毫的反省。

若這片正確反映日本社會的一般性,那完全可以理解為何韓國與中國中氣十足,而且日本也與德國完全相反。德國確確實實有非常徹底的反省,但日本卻在要維持民族自尊的主觀下,全忘記當初侵略他人時的惡質。
德國有拋棄日耳曼族的身段,接受懲罰,但日本接受懲罰卻仍然要維護戰爭的正當性,這就完全不對了。當然白洲次郎與吉田茂遠本就是反戰派,但問題是反戰派也沒有對侵略提出反省或指責。
明年2015 08 15 剛好是太平洋戰爭終戰70年。不知有啥會發生?
東亞維持70年不戰爭(韓戰,越戰不算啦!),從甲午戰爭以來,那是奇蹟啦!但可以維持多久呢?


B
我一直對輿論認為:「德國有反省,日本沒有」很有意見。
德國有反省嗎?去問問德國人吧,或者去看看部落格所介紹過《戰後歐洲六十年 1945~2005 (全四卷)》的前幾章。
德國人,多數都選擇忘記這段「幫兇」的日子——好像事情都是納粹黨作的,忘記自己當年享受到劫掠他國的好處,以及高舉右手效忠的場景。

似乎部落格網友曾提起,《人民日報》記者統計日本道歉27次,也賠了錢,也真正民主與放棄軍備,在中國與四鄰爭執且片面改變現狀下,集體自衛權仍還有很多人反對。
我的疑問是:還能怎樣,才算是反省或被接受的反省?

或許,德國人面對的是法英美等國人。他們是真正的政治玩家,一碼歸一碼。
但,日本面對的是中韓,他們表現一種死纏爛打,絕不放手的文化慣性。

球賽要精彩,必須兩隊都打君子之爭才行。若一隊小動作出盡,成不了精彩球賽。

以求償做例子:中韓政府這幾年都以民間為名義,進行賠償騷擾戰或宣傳戰。實在不應該。
國家間的戰爭賠償,若不是以國家算個總帳,而是要個別求償才算完成,那
1.  民間,永遠賠不完(可能要賠1000萬個案例)
2.  民間,永遠賠不完(全球財產都不夠賠)
3.  若有民間賠償才算,國家就無權利求償,因為決罷多數的損失都可以換算到「民間」

因此,國家對國家的賠償完成之後,就此一筆勾銷,才是實際上具可行性的賠償方案。中國與韓國,現在這樣搞,永遠搞不完。難道,搞不完是目標嗎?
你樂此不疲,不止英美法俄挫著等,連投資也會沒有。
另外,若在國內告,判決後無法執行(若對方是政府,則已經賠償完畢,若對方是已消滅企業,無從追溯,只有對方是存續企業,才有獲得執行的可能,但時效本身就是問題)。
最後就是法院自己丟臉,無從強制執行。要不然,就會扣押外國財產,無論該財產與戰爭有關無關。而這就會是政治,而不是司法。戰後到和約為止的期間,包括兩個中國政府在內,戰勝國已經玩過一輪了。
難道不會這樣嗎?

C
反省,看指什麼。
日本的主流(我指右派)一向認為太平洋戰爭是義戰。
德國人呢?不論他們是不是自願,或者被猶太人逼著做,在首都用許許多多大石頭押在胸口,建一座猶太屠殺紀念館,光這一個動作,就沉重得叫人喘不過氣來。後代子孫每每看到這些成片的大石頭,就算不是納粹黨員後代,也會羞愧得無法抬頭。

日本人沒有這麼做,因為太平洋戰爭是義戰,是拯救黃種人於白種人殖民奴隸的倒懸。
日本人根本不覺得要反省什麼,自虐史觀的左派已經萎縮得可以忽略不計了。

中韓的糾纏很惱人,但是日本人難道沒有對不起這兩國嗎?
對於其他亞洲國家來說,日本人的征服在當時確實是義戰。
這個戰爭同時是解救亞洲殖民地的義戰,與侵略中韓的不義之戰。
這樣的兩面性,不能只持其一端來看待。


D
我絕對贊成要討論到具體層面的「反省與賠償」。

我也有看《白洲次郎》。這片的內容來看,「我們只是戰爭失敗,我們不是奴隸」,這樣的話讓我深感日本對發動戰爭的立場並不感到任何不應該之處。
就像《紐倫堡大審》那片,一個納粹的最高級領導說,「我們今天的罪是在於我們沒有打勝。」難道是這樣嗎?
我在的就是這一點,難道是打敗之罪,而不是侵略之罪?
若真的是打敗之罪,那等於是說:「我殺人放火強姦沒有錯誤,我的錯誤在於被抓到。」同理可以應用到許多KMT的作為,以及太陽底下的任何齷齪事。

再回頭來說,要怎樣才能表示徹底檢討反省?
說實在的,日本的表現足夠了,德國也足夠了。畢竟納粹日耳曼優秀論與軍國主義都是歷史上的一個插曲而已。這之前,還有比這個更慘的,也從來不被檢討。歷史就是這樣撞撞跌跌過來。

但關鍵是:侵略與民族優秀論,若不能藉著類似《白洲次郎》的影片來徹底加以譴責,把人本概念提昇的話,那麼歷史會繼續重複的。假設白洲次朗是站在這樣的立場,不但描述被佔領的恥辱,更加以檢討發動戰爭的不應該,所以此後才需要超越大和民族,以人本概念建立新世界。那麼這片就是可圈可點了。

坦白說,還是那句,只要以Nation-State的方式作為世界的結構,紛爭永遠不了,自我民族本位也不可能杜絕。關鍵是:Nation-State的定義是太過於arbitrary了。
After all, global village needs a global government.  


E
戰爭、反省、賠償等議題很值得討論。因為,習近平訪問韓國,宣示了明年中韓會為了固定戰後的國際順位而大搞一通。台灣人,值得弄清楚,包括自己是戰勝或戰敗。但,對馬而言無須反省,因為他自認為戰勝,而事實也是如此。這差異隱藏在統獨、省籍之下,從未被討論,但影響甚大。

德國屠殺猶太人600萬:一方面,是日耳曼的種族滅絕,一方面,也是德國人殺德國人。

日德的問題可能在「先出手」,而不在勝負。
特別是日本,怎麼會讓國家運營到到被全面禁運的地步?之前僥倖的戰勝,國家不夠大,氣燄嗨翻天,或許是推波助瀾的原因。

戰爭這種事情永遠講不清,所以,政客才喜歡這議題。
戰爭是誰受害?
國家,或個人?
前面有提及國家代表個人出面接受賠償、國家也代表個人出面承擔賠償(但仍由個人以稅金等方式承擔),但國家有沒有將賠償以各種方式分給人民並加以宣傳和平?
善於鼓動社會動員的政客會鼓勵人民去求償,然後說與政府無關。


F
日本好多長篇的連續劇:《白洲次郎》,《太陽公公》,《梅子醫生》,《康乃馨》,《鬼鬼鬼的老婆》,《我家的歷史》,《阿信的故事》,都是描寫日本社會從戰前,經戰爭,到戰後重建。每片都非常好看,非常棒,而且非常典型表現日本大和武士道精神:面對,接受,繼續走下去。
這些劇本都是文人小說作品的改編。這中精神確實在海嘯與核電場變都相同可以看到。

然而,我同意前面網友,我們至今沒有看到一齣劇是從文人的角度來批判當時的東條英機以及軍國主義的錯誤。也沒有文人站在客觀角度來批判當時日軍在各處佔領地如何地虐待當地民眾。
具體的道歉,賠款都做了,但上層建築的思維才是能造成新的文明,才是關鍵!

如今,日軍現在已重整,從自衛隊變成軍隊。但上層建築改了嗎?日本所建立的日本社會的確是相當文明,也相當人本化,但如果不能超越大和本位,進步到人本氣息,這個民族終究會在被圍攻以及反圍攻的漩渦內轉,只因為鄰國都還處於非常原始落伍的國族主義內。

日本的下階段文明發展,以及社會進步,取決予日本能否帶動東亞邦國們脫離國族主義啦。這就需要文人榨乾大腦所應該偶的貢獻吧!


G
批判當時的東條英機以及軍國主義的錯誤這樣的戲沒人看啦~
戰後日本文人在批判這件事,其實也算徹底,有一卡車以上。這是言論自由的展現。

台灣因為戰爭而被工業化,到戰後因接受美援而讓經濟恢復生機,這樣的衝突現象,我們要如何理解?以及更重要的不被錯誤利用。


H
嗯,的確如此。
如《朝日新聞》與NHK等,基本上是每天不斷加諸日本戰爭「恥」感的。
我有一本書名字好像是《大東亞戰爭》,以為是歷史書,也是知名學者寫的,結果是「日本錯誤論」的書。至少證明日本的不反省與反省是並存的。
我的意思是,日本戰後有言論自由,反省戰爭的文書著作不少。
可是,為何大家總認為日本沒有賠償、沒有反省?
「王無誤」可能也扮演一點角色。
一戰的德國也是「王無誤」。

我曾問一位日本有人:有和平憲法,假使中國打日本,日本該怎樣?她說:直接投降啊!
反戰至上,無論何種原因!這是戰後GHQ的成功,所以美國在美日安保上負擔單方向性防衛義務,有點活該或必然的味道。

我則告訴現在的日本老師,日本假使再度忍不住先出手(很有可能),即使一發子彈,也會被描寫為發動戰爭。
二次大戰的固定印象太深。中韓明年還要再加強歷史印象。假使我們也跟著宣傳吵下去,那就別怪自己豬頭了。

講一點題外話:近日我才知道,日本憲法是採用帝國憲法的修憲程序「修憲」完成的。
但,實際上,憲法是GHQ丟出來了。以前以為是GHQ版本一個字不改的照用,實際上是有改一點(多少程度,則尚未研究)。
既然是「修憲」,理論上戰後憲法該是帝國憲法(天皇實權)的延續版本,實際上卻是天皇成為日本國家的象徵的和平憲法。
這種憲法,是修憲?還是制憲?(請注意,日本憲法是再1946年「制訂」,而當時並未簽署SFPT,是佔領期,這種期間內的憲法,理應只是佔領基本法)是同一部憲法,還是不同憲法?

當然,我並不清楚德國如何反省的具體。但西德總理 Brandt 在波蘭受害者公墓前跪下去,是灑狗血的畫面,不是反省的真實內容。媒體還押韻的說:總理跪下去,德國站起來。真是簡化歷史的複雜度。
假使,德國也接受了兩顆原子彈,會不會有一部分德國人因此損害而認為自己沒有錯(只是戰敗)?
假使,日本也大量殘殺自己國民(如朝鮮族、台灣籍),會不會日本反省的認同度會高一點?
這些疑問值得做模擬,或有助於問題的探討。

從策略上說,我們不喜歡中國,喜歡文明。從而,需要站在支持美日安保的立場。至少這個文明˙,容許我們講不同的話(也就是可以在白宮面前,而不是天安門前罵美國總統)
這時候說日本沒有反省,而不說德國也沒反省夠(有學者確實這樣認為),會不會等於給中國韓國添柴火,反而害了台灣,縱放國民黨?
這件事情很複雜,歷史又多半只是現代史的映照。所以,要多想想。


I
日本憲法會採用帝國憲法「修憲」的程序而非德國基本法「制憲」模式完成,主要跟天皇角色定位有關係。
納粹德國自希特勒死亡到1949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成立德國是處於「亡國的狀態」,中央並不存在一個政府,憲法秩序破滅,只剩一個國家法人主體的框架。因此,當新德國成立時必須透過制憲的程序來完成國家的重建。
但日本自投降後,居於天皇主權下的明治憲法的法秩序依然存在,帝國政府依然存續,事實上是處於「戰敗國地位」而非真正的亡國狀態,除非經過革命或廢除天皇的手段來破壞既有的憲法秩序,才有制定新憲的可能。因此將「天皇主權」的國家法秩序轉變為「國民主權」的法秩序,用修憲是最溫和與實際的手段。與其說日本是國家重建,倒不如說國家改造比較精確。

GHQ憲法確實是以共和國三權分立模式為藍本制定,因此天皇在憲法規定上只是國家的象徵而非明確的國家元首。這在修憲初期曾造成日美兩方很大的爭辯,後來雙方妥協。美方將GHQ憲法由一院制改為日方要求的兩院制,但要求廢除華族階級與貴族院。
只是這樣的做法也造成憲法學界的學說爭議,到底誰才是日本國的國家元首?日本只是象徵性的君主立憲國(君主國國家主權依然在君王,交出的只是政府治權),而是實質的民主共和國。

要論德國或日本,誰比較有反省與道歉的誠意?我是認為日本的歷史包袱會比較重些,畢竟這個國家的政府是直接延續帝國(安倍的首相期數是從伊藤博文初帶起算)而來,而非像聯邦德國直接把德意志帝國砍掉重練。尤其GHQ發明這個天皇象徵制法理,直接把戰爭的責任無限期的套在天皇家的枷鎖上。從這一點思考,我似乎可以理解昭和為何戰後初期願意上斷頭台一了百了的念頭。

此外,若仔細觀察,德國人願意一直道歉懺悔的是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包括憲法也沒拿掉戰爭權,這方面日本不是反省更徹底?!),而非發動戰爭「債的無限期償還」(事實上軸心國並非只有德義日三國,有看過西班牙,泰國出來謝罪道過歉?),日本並沒有對人類單一族群極端滅種的行為,這是不同層次的問題。
若真要訴求發動戰爭的原罪,我想任何曾經實行帝國主義的國家,沒有一個躲得過。
歐洲人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了解了「戰爭罪責任清算終結」才是未來止戰的必要性,因此對於德國的譴責始終以納粹「種族滅絕罪」為核心,而非戰爭罪的「無限期提款」。
東亞人並無這樣的經驗。日本的戰爭罪在東京審判後已經終了,用唯心論角度的去訴追日本,只是為未來投下另一顆炸彈而已。現在東亞的局勢確實是比較類似一戰後的歐洲,戰勝國無限期追討戰敗國的責任,這或許才是亞洲諸國民族主義猖狂背後的原因。

說日本民族主義崛起,這話太沉重了。只要是國家就有民族認同,除非地球上廢除國家的組織。
當德國國家隊在世界盃奪冠高舉國旗,有人會無限期想到希特勒?

J
非常感謝 I 大的解惑,的確是高手,受益良多。

終戰時,德國完全解體,根本只有眾多軍事指揮官分批投降,而無一個德國政府投降。反而日本即使戰敗,政府仍然健在、正常運作。但我只注意此不同影響到佔領型態的不同(德,為直接佔領,日為間接佔領),卻忘記繼續追問:重建的不同。

也就是說,因為政府健在,所以憲法健在。因此以修憲的方式改造政府的代價最低。但是,後遺症也大(就是 I 大所言,切不乾淨、包袱大)

的確,天皇若自殺,日本的「戰爭罪孽」便可跟著帶走。大家重新來過(但也有可能日本很難統治,GHQ又要出重兵,陷入越戰、阿富汗或伊拉克戰爭等泥淖。)
德國,反正解體,還已經是共和制,所以,並無戰爭包袱(一個持續的君主)可以被指摘。

I 大提出西班牙、泰國,說不定還有愛爾蘭、希臘等,這些也都因為國際政治的需要或疏忽而沒被指摘戰爭中的責任。台灣,與韓國也是。屬於無法簡單歸類的「第三國」。
這些,台灣人都要注意研究。還有一年時間,明年的二戰結束70週年,必然有一場歷史解釋權的硬仗要打。

另外,從佔領與重建的角度看,日本的憲法似乎可以歸類為「過渡期」的基本法。
雖然,進入過渡期,國家的主權已經恢復。但實際上,仍屬於「友善佔領期」(相對於和約前的「敵意佔領期」)。
我是認為,因為是過渡期,所以,日本才因為「不是完全自主的主權國家」,而無法對憲法說改就改。(甚至於,日本不擁有完全的制憲權與修憲權,而要美國的首肯不可。)

近日因為集體自衛權,所以注意到日本憲法的性質。
日本內閣法制局的意見是:根據憲法,日本不得擁有集體自衛權。意即日本若要集體自衛權,就要修憲。但修憲之困難,正如前述。
因此,現在日本政府採取以改變「憲法解釋」的途徑來適應集體自衛權的時代需求,嚴格說是違憲的,至少是取巧的。

至於I大對於德國的戰爭歉意,專注於猶太人,而不是發動戰爭(與其劫掠)的說明,確實震聾啟聵。

K
關於修憲權,GHQ憲法雖然給了日本國三分之二的高門檻,但同時已經成功將日本由天皇主權國家轉化為國民主權國家,這對日本是劃時代的意義,讓日本確實轉化為真正的民主國家,不用透過激烈的手段就可以任意決定未來國家的路線。
日本國民以後甚至只要民意多數贊同是可以用修憲的手段直接改為共和國。
過去以來日本是有一派主張要改為共和國,將總理直接修改為共和國總統,這種未來也不無可能。換句話說,天皇在憲法上的地位現在只是等同於雞肋的角色,無論是共和國說或君主國說,日本天皇的角色都無法再被利用為帝國主義的領袖。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無法認同日本「軍國主義復甦」論調的原因。民主政府有多重制衡,甚至美國也看管住。日本要如何撒野都還有個界限,或許專制習慣的強國人無法體會還可理解,但韓國一直利用來當政治消費品就顯得有點過頭。

千年來,日皇在日本民族歷史文化情感上過去都是扮演一個國族大祭司的角色,既然天皇已透過人間宣言卸除了現人神的責任,在政治意義上,天皇的工作或許更只是一種戰爭責任的無限期枷鎖,天皇的存在標註著日本無法一刀兩斷的道德結算。GHQ憲法上我們長期看到的是天皇制度維繫著日本人的情感,似乎卻忽略了這種制度的雙面性對心思細膩日本人的另層意義。
平成天皇曾說過,若政府許可,願意前往韓國親自謝罪,這種態度已經不下於德國前總理勃蘭特的程度。戰後日本皇室一直以來壓力過大,世代背負著民族罪責,不知道這是否也是原因之一?


L
所謂日本的反不反省問題出在:「解決他邦民族本位所造成的問題,難道是採自我民族本位來解決嗎?」(難道只能以暴制暴?)這問題越想越大了。

二戰後日本,表現可圈可點:低調,努力向上發展,有智慧,和睦鄰邦,這一直維持到90年代之後才開始變質。那時的變質其實不是從日本生出,而是從華府支持北京到90年代開花結果後才開始造成的。

日本從二戰前已經是整個東亞最先進的文明國。二戰引用錯誤歷史觀,繼承豐臣秀吉的路線。但戰後到現在,雖然可圈可點,但如何面對鄰邦所造成的新問題,那就是取決於日本如何帶動,創新,造就區域新的文明取向,化解鄰邦野蠻的民族本位。
唯有這樣,讓整個區域不再是自我民本位,日本與整區才能有相互的保障。

民族本位絕對不是民族本位病毒的解藥!
追究日本有無反省,坦白說,緣木求魚,走錯方向的。
答案在於啥是民族本位的剋星,那才是解藥。


M
德國所以沒有被嚴厲追究戰爭罪責,其中一個原因是二戰基本上是一戰的延續,一戰的追究造成了二戰,如果二戰再追究,一定會再有三戰。
美國也沒有嚴厲追究日本的戰爭罪責,一方面可以說是蘇聯崛起造成,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德國殷鑑不遠。
中韓所以嚴厲追究日本的戰爭罪責,個人認為與下凌上的屈辱感有關。因此,中韓對日將來必有一戰,這是中華秩序重建的必要步驟,除非中國自己突然內亂。

日本有沒有違反人道的行為呢?這是另一個問題了,問題取決在日本是否有中韓所提的南京大屠殺、細菌戰人體實驗等等事情上。
至少就最近冒出來,可能始於龍應台著重書寫的新幾內亞大規模食人事件,太平洋戰爭也有相當殘酷的一面。
民族本位的問題,個人覺得與戰爭的關係並不絕對,因為在沒有民族本位的時代,人類就已經發生非常多戰爭。有時因為宗教,如十字軍東征,有時因為純粹的領土擴張和軍國主義思想,如羅馬、亞歷山大與波斯。


N
很湊巧我們在討論這話題時,今天紐約時報加藤典洋教授這篇〈日本正在背離和平主義〉,正好與我們所關注的問題很像。換句話說,安倍的軍隊正常化,那是出自於對北京的反制動作。
雖然我非常拍手叫好,但我深深覺得,即使這是目前東亞政治的必要條件之一,卻不是長期解決問題的充分條件。

日本再度掛起武士刀,相隨的也必定是再度興起「大和民族」來反制「大韓民族」與「中華民族」。
M大所言不假,中韓兩族現在的戰略是只有拉下日本,才能在政治與經濟上更上一層樓。為了本國,中韓必須拿日本開刀來作代價,所以緊咬著二戰罪責不放。
若把注意力光從讓中華與大韓民族的觀點切入,那麼大和民族的再度興起是必然,區域也解決不了事情。

既然日本是戰敗,且又是這區域的最文明先進,那麼除了眼前立刻恢復軍隊的權宜戰術之外,還須考慮到長期的文明建構以求化解整個區域的民族隔閡。
講更具體,當東亞的政治還在 Nation - State 的結構下,日本如何運用較進化的思維來創新一個超越國族隔閡的區域文明,我認為是辦得到的,只是媒介物是啥,我想不出來。
歐盟?未必是好例子!共同市場?那已經用爛了!還有啥可能?
但這就是文人以及專家們該注視的議題。


8 則留言:

  1. 很好奇請教各位大大,很多人都說德國的二戰是因為一戰而起,但這不是應然,日本的二戰不因一戰而起,習普現在是因二戰或冷戰而起??

    還是因為國運衰退加上統治無方致使民族主義興起?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哈哈,O 都出現了。
      越來越像 MIB 了

      國際戰略上,我認為是季辛吉策略的漏洞忘記補,現在正在發威。
      國內政治上,統治無方吧,對美中都一樣。(美國是領導無方,中國則永遠是「文明價值」出問題)

      刪除
  2. 日本的民主深化程度,我還是有所懷疑。
    美國冷戰時期為了防止赤化,縱容多少右派獨裁者?日本的派閥傳統仍然根深柢固。核電都出這麼大的事,廢核仍舊不太可能。
    阿信與螢火蟲之墓雖然反戰,卻不敢反得這麼明顯,輕輕的一點點。
    台灣南韓的民主深化不理想,看到KMT跟朴槿惠就知道都還早得很。
    德國二戰仍然出了一大批密謀處理希特勒的元帥,東西德合併,也是轉型正義功夫做足。不是只有道歉的表面。
    因為德國在歐洲,所以受到美國比較好的照顧嗎?並沒有。
    希臘西班牙戰後至少十幾年,都是獨裁者統治。名列歐豬五國,並非無道理。
    德國的左右勢力思維也比較平衡,不`像亞洲只有右與極右。

    回覆刪除
    回覆
    1. When most Asian countries prefer large governments and wide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in various social issues, it is funny to call them "right", not to mention "extremely right."

      刪除
  3. 剛好。必定要聽。A RE-ECOUTER ABSOLUMENT
    【武田邦彦】反日日本人になった人が大衝撃を受ける解説!(紹介希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34DMEbhIGY

    BLOGOS
    http://blogos.com/blogger/takeda_kunihiko/articl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RKXVyZKujpbSd8vJ3-Iaw
    網上論壇:戰爭與反省
    http://hoonting.blogspot.fr/2014/07/blog-post_21.html

    聽完了,請大哥們說出意見。

    I am a Frenchman born and raised in colonial Madagascar. And I totally. . . BUT TOTALLY agree with Prof. Kunihiko Takeda's overview of the deep causes of that tall tale - Japanese expansionism from 1895 to 1945.

    How unfortunate for humanity that contemporary Japan remains seen through the lenses of a blind (the Caucasian nation-states) and a one-eyed (the China they created to counter Japan.)

    回覆刪除
    回覆
    1. JB大提供日文資料,非常感謝

      不過,日文在台灣並非主要外語,包括我在內大家或許比較不熟,
      若JB大能摘要一下,或許大家會較容易回應
      也就不會浪費JB大的一片好意了

      謝謝

      刪除
    2. When Meiji Japan looked around, Japan was the only Asian nation to have been spared subjugation to foreign (Caucasian) powers.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Czarist Russia was looming large at the doorsteps of Japan in Mongolia, Manchuria and Korea. If Russia conquered those territories and had access to a sea port, Kyushu was next and then further south to Taiwan. Of foremost concern was the Achilles' heel an unreliable Korea meant in that continental buffer zone. If Korea caved in, a Russian onslaught on Japanese seashores was next. That is how Japan was compelled to wage the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95 with attending consequences for Korea.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tell of how much Meiji Emperor and his government agonized over the unpredictable outcome of an armed confrontation with the juggernaught Nicholaï II's military was reputed to be on land and at sea . But the Meiji government reached a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of Japan and its continued independence deserved fighting for. The other alternative would have been abiding on Japanese territory the inroads Russia had made in the Qing Empire.

      When it comes to WWII in Asia, seeing it as a war of agression against Asia is incorrect. Except Japan, can you name a single area of Asia that was not part of a western power's colonial empire? Even China was preyed upon by ruthless European powers as mighty as the British, as tiny as King Leopold' s Belgium of Congo fame.

      Japan fought Caucasian powers who had been harshly subjugating Asians for three or four centuries. Japan eventually succumbed. But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Japanese surrender, Asians recovered independence sometimes with stay-behind IJAF officers and soldiers fighting among the ranks of the independence fighters. In the Philippines, French Indochina, British Malaya, Dutch Indonesia and Portuguese Papua-New-Guinea, Japan waged a war for survival against colonial powers. Japan did not go to war against Asia.

      What really led Japan to bomb the US bases of Pearl-Harbor in US-held Hawaï and Clark Airfield in US-held Philippines or to invade British Malaya was the urge to counter the embargo enforced by the US on the oil, scrap iron and miscellany other raw materials supplies that would soon paralyze Japan's war machine, her only tool to ensure continued securi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The gist of Kunihiko Takeda's message is that Japan never contemplated "aggression" upon its Asian neighbors. Japan was always and foremost concerned with survival and independence from subjugation to western powers.

      To end this summary on a personal note, I have memories of a Malagasy poet and independence thinker (sorry if his name eludes me right now) who was sentenced to jail time by the French governor on Madagascar for his involvement in the March 1947 uprising. In one of his works, he reminisces over the envy Meiji Japan elicited among young Malagasy elites studying in Paris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r nearly two centuries prior to the French conquest of 1895, Madagascar — a patchwork of tribes — had been unified under the rule of the same Merina dynasty. French and British interests competed for the favors of that Malagasy court of Merina. The British missionaries sent by the London Missionary School (LMS) competed with French Catholic missionaries to evangelize and convert the heathens. Cecil Rhodes project was seeing fruition from the Cape to the Mediterranean. General Gallieni conquered Madagascar for the French and deposed H. M. Queen Ranavalona III, last royalty of the Merina Kingdom of Madagascar.

      刪除
  4. Did not I already warn against looking at Japan emerg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through the Caucasian's lens and that of his Chinese stooge?

    Colonization was a European project with papal blessings. Japan straddled an oceanic territory where America had been dealt a continent. Meiji era Japan was about modern nation building along the blue-print offered by America. That project also called for assisting Asian sister nations in closing the book on subjugation to the west.

    Crews on Japanese commercial ships could not but feel offended at the arrogant lack of civility British customs officers displayed at them whenever they called at a British-controled port between Japan and Bombay. No wonder Japan wanted other Asians to stand up for self-respect.

    Japan had cut a wholly different path. She nevertheless payed to save a red-faced beefeater's self-esteem. For Great-Britain had been shown through the long-foretold taming of Japan that the handwriting was on the wall at the colonial orgy. The quirkily successful colonial story that America is had chafed for too long at the doors of established empires. Colonization was eventually written off as another boondoggle best left to historian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ers.

    Only the Chinese seem to have thought otherwise. And no wonder either, since these perennial migrants understood how the colonials, having used them as indentured work force, tolerated their small trade deep into the boonies of their colonial empires where they prospered and multiplied to outlast the colonials.

    回覆刪除

請網友務必留下一致且可辨識的稱謂
顧及閱讀舒適性,段與段間請空一行